地理环境
伍家岗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离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的西陵峡口约 10公里,距三峡水利枢纽约38公里。东连猇亭区,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西与西陵区毗邻,北与夷陵区接壤。东西横距14公里,南北纵距最宽约9公里,最窄约1公里。是鄂西和川东一带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进出三峡必由之路,川鄂交通之咽喉。
伍家岗区地处黄陵山地与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处于山区型向平原型过渡地段,江面由狭窄而趋于开阔。境内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岗状平原三种类型。其中低山、丘陵约占70%,一马路至伍家岗一带海拔57—59米;往东北为低山丘陵分布,海拔在100—200米之间。
境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25亿年前的元古界到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造形迹”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引起世界地质学界的浓厚兴趣,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1924年春,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调查了秭归至宜昌的西陵峡区地质,写下了《长江峡东地质及峡之历史》,将秭归新滩龙马溪一带地层为“志留系龙马岩”。其中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更是中外地质学界研究的标准剖面之一。中部丘陵地区多喀斯特地质,山中多溶洞,厚厚积淀的钟乳石、石笋遍布其中,洞中往有地下水系。
伍家岗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年平均水量为992.1~1404.1毫米之间。雨水丰沛,多在夏季,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7月平均气温24.1℃~28.8℃,元月平均气温1.7℃~6.5℃。极端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5.6℃。其中三峡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带,由于高山对峙,下有流水,故在600米以下存在逆温层,冬季较暖和,极端最低气温小于-7℃的机会只有5%,是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
伍家岗区水系属长江水系。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辖区水系除长江外,流经区内主要河流有3条:包括柏临河和东山运河2条长江一级支流,后河(简垱河)1条二级支流(后河为柏临河一级支流)。其中长江伍家岗段长度14.196公里,柏临河伍家岗段长度12.2公里,东山运河伍家岗段长度0.917公里,后河伍家岗段长度4.39公里。河道防洪工程全部为河道护岸,辖区无标准以上河道堤防工程。
辖区水利工程共有4处。水库4座,其中1座小I型水库龙盘湖水库,总库容312.26万m3,3座小Ⅱ型水库巴陡山水库(总库容62万m3)、清滩湾水库(总库容11.5万m3)、南湾水库(总库容10.23万m3)。总库容396万立方米,水库承雨总面积5.44平方公里。
水资源用于灌溉主要由二块构成:1.水库蓄水,正常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公顷。2.塘堰蓄水约30万立方米,可用于灌溉约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公顷,可利用水资源约105万立方米。
伍家岗区国土面积8477.09公顷。农用地面积3449.39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0.69%,其中耕地面积125.66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48%,园地714.59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43%,林地面积2369.16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7.95%,草地面积132.42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56%;建设用地面积4983.34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8.79%;未利用地面积44.36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0.52%。
伍家岗区农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为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地貌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岗状平原,其中低山、丘陵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往东北为低山、丘陵分布。
伍家岗区人民政府驻地在本区伍家岗街道办事处辖区,位于东经111º27'07",北纬30º38'17",紧邻位于伍家岗中心的五一广场旁。